您的科学界最佳“内线”来啦!“博览日报”为您播报当日有趣的科学内容、最新的科研进展、脑洞大开的科学发现、热点事件的科学观察。您可以单独订阅“博览日报”——点击左下方 话题短线配资平台,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
为什么熬夜后,第二天觉得精力更充沛了?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报道熬夜的坏处,但有些网友觉得自己似乎是“熬夜圣体”,睡得越少越精神!
实际上,熬夜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促使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皮质醇会刺激肝脏释放储存的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肾上腺素提升心率和血压,增强警觉性。
但这实际上是身体和大脑为抵抗睡眠不足而启动的应激反应,看似能量充沛,实则透支身体储备!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能量提升仅能维持数小时,且会导致后续更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
并且熬夜后交感神经兴奋性骤增,促使水平升高,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短期内掩盖疲劳感,但会加速心血管损伤。
总的来说,熬夜后感到精力旺盛,其实是身体的虚假能量,代偿性兴奋,久而久之,会造成神经调控紊乱及不可逆的身心危害。PS:当你看到这条微博的时候,已经在熬夜了~
提升10倍+!
科学家找到生物降解PU塑料新方法
生物法是废弃塑料降解领域技术研究的国际热点。相比于惯用的“高温高压”物理法和“高盐浓酸”化学法,生物法将酶作为降解工具,利用其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特性,低耗能、低污染地温和“吃”掉塑料。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结构生物学平台实验室研究团队“破解”了一个PU塑料解聚酶:他们获得了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野生型酶的晶体结构,由此揭示出酶能够高效降解PU塑料的分子机制。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结合进化指导的酶挖掘技术,不仅找到了一个新的野生型PU解聚酶,还通过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和分子改造,开发出了性能显著提升的双突变体。这种“人工酶”的部分突变体对聚酯型聚氨酯的降解效率比野生型酶提高近11倍,大幅提升了PU塑料的回收利用率。
经过生物酶降解后,废弃塑料将转化为组成塑料的各类单体小分子,不仅这些小分子能被直接用于塑料再生,解聚酶在失活前还能继续用于塑料降解。这让废弃塑料生物降解成为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
该成果为PU塑料的规模化生物回收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工具,并对降解后的塑料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目前,该项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和《ACS Catalysis》上发表。
这是研究团队开发出的PU解聚酶部分突变体降解聚酯型聚氨酯的示意图。新华社发
没有这个RNA,公鸡都得死…
近日,一个国际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他们发现,鸟类和哺乳类的相同点是它们都用一条非编码RNA解决性染色体过度活跃的问题;不同点是,鸟类并不是用Xist这样的锁链来彻底禁锢一条染色体,而是用更精准的miRNA来进行调控。
研究者将新发现的miRNA称为miR-2954。科学家发现,如果在鸡蛋中删除这个miRNA,那么所有的公鸡胚胎都会死掉,而母鸡胚胎不会受到影响。
研究者查找其它鸟类的基因组后发现,在所有检查过的鸟类中都发现了这种miRNA,但在其他动物中却没有。它是鸟类中唯一已知的对某一性别的生存至关重要,而对另一性别则不重要的miRNA。
科学家认为,miR-2954不是像哺乳类的Xist那样把整条染色体都关掉。换句话说,如果某个基因的加倍不会导致严重问题,那么miR-2954不会处理它。而对于那些加倍之后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基因,miR-2954就会将其活性下调。
科学家表示,进化可以针对同一生物学问题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必须探究其他动物物种是否也使用miRNA来调控其性染色体。
图片来源:pixabay
口香糖的包装为啥要设计成锯齿边?
大多数口香糖的包装都有一层银光闪闪的\"锡纸\",而且这些包装的边缘往往都是锯齿状的。不过这个\"锡纸\"其实并不是用锡做的,而是用铝箔制成的。
铝箔除了熔点更高、成本低,防氧化,不会给食物带来异味等等。最重要的是,铝箔表面能低,不易与口香糖粘连,加上银色的外观既美观又实用,这无疑是包装材料的理想选择。
那么为什么要做成锯齿边呢?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锯齿状设计能减少机器的磨损率。因为锯齿刀具与材料是点接触,而平口刀是线接触,接触面积小得多,自然就更耐用。
其次,在高速旋转的裁切机上,锯齿状的刀刃比笔直的刀刃更好裁开纸,失败几率更低,更加节省原料。
另外,锯齿边还起到了防止割手的作用,这种设计通过分散接触压力,避免力量集中在锋利的边缘上,大大降低了划伤风险。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中国测量出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登封会善寺修行,修订了《大衍历》,测量出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此建造了覆斗状观星台,并设置了一座巨型砖石结构的“圭表”,可以更清晰地观察日影。这也为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视频来源:CCTV纪录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上海科技馆、科学大院、中科院物理所、CCTV纪录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中金澳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